百人表彰

刘铭庭

刘铭庭,男,汉族,1933年4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新疆于田大芸种植场场长。自1957年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新疆工作,至今已有58年。

他是植物学家,世界著名沙漠化防治专家。1957年大学毕业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新疆工作,至今已有58年。他立足边远民族地区,在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社会公益、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获得UNEP、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6项。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4年),自治区第三届科普奖个人奖(2013年),自治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2002年),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2001年),全国科技扶贫先进个人(2000年),中国科学院双文明建设标兵(2000年),新疆吴登云式先进个人(1999年),自治区科普工作先进个人(1997年),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奖(1994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992年)等荣誉称号14项。出版专著3部,参加10余部著作编写,发表论文60多篇,科普文章100多篇。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一五”、“十二五”六个五年计划中,承担了多项国家和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的重点科研项目,在我国荒漠植物研究、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以及荒漠生态工程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在成果推广方面,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其中在条件艰苦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各县从事荒漠化防治工作,恢复柽柳荒漠林面积达500余万亩,使柽柳属植物在我国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中发挥出显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对我国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的荒漠化防治事业,起到了有力地推动和科学指导作用。在科学普及方面,他利用双休日,走街串巷、赶巴扎,亲手制作100多幅图片随身携带,向农民广泛宣传科普知识。从1986年至今,参观科普图片及聆听讲解的群众已达45万人次。1993年他退而不休,在最贫困的和田地区于田县流沙区,建立了500亩人工红柳大芸示范样板基地,他秉承“辛苦我一人,支付致富千万家”的信念,在沙区致力荒漠化防治技术和沙漠名贵沙漠药材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带领广大沙区群众实现致富梦。

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围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走了7圈,行程40多万公里。在多年荒漠化研究过程中他目睹了沙区人民生活艰难,因此退休后他的心愿,就是让沙区广大群众在治沙防沙、产生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点沙成金,脱贫致富,在经济上也能得到很大实惠。1986年他首次在全世界将沙漠名贵药材肉苁蓉在寄主红柳根部接种成功,在沙区推广应用。 1995年他接受于田县人民政府的邀请来到于田沙区给群众指导接种大芸技术,在于田县奥依吐克拉克乡九大队流沙地上建立了人工红柳大芸中试田50亩,并于1997年结种大芸获得成功。

1997年他举家搬迁到离乌鲁木齐1300公里以外的于田流沙区定居,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柽柳大芸示范基地于田大芸种植场。他举办培训班培训技术骨干,也走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学技术。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于田县沙区红柳大芸面积2015年达到16万亩,和田七县一市大芸面积达到近40万亩。新疆于田县奥依吐克拉克乡18700人,每年仅大芸一项,社员人均增收500元。目前,人工大芸已代替了野生大芸进入市场。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北有精河枸杞城,南有于田大芸县”得以终偿夙愿。同时,他的工作足迹还遍至全疆乃至全国沙区,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欢迎关注中国老科协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zglkx20151020